大悲心
就是無上菩提心

法鼓山是觀音道場、禪修道場,更是一座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自2005年開山以來,始終鼓勵大眾發大悲心、行菩薩道。創辦人 聖嚴法師曾說:「大悲心就是菩提心,也是能夠讓我們徹悟成佛的心。」在告誡〈菩薩行〉中,更明確開示:「如何成佛道?菩提心為先;何謂菩提心?利他為第一。」這也正是「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命名的核心精神,不為自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期許大眾透過這場漢傳佛教最莊嚴盛大的佛事,傚法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救苦救難的精神,無論任何一地、任何一人遭受苦難,我們都要想辦法給予幫助;並以八天七夜精進用功所學習到的方法,消融自我的自私心、追求心;長養利他的慈悲心、智慧心;以利益眾生來利益自己,自利利他、冥陽兩利!

四大特色以法相會

法鼓山做的任何一件事,都一定有教育的功能和修行的作用。早在2004年籌辦之初,聖嚴法師便指示法鼓山的水陸法會,必須具有開創性、前瞻性,而且是21世紀的現代化法會。

在融合教育、環保、禪修、藝術四大特色的壇場中,以漢傳禪法的修持參與法會,如同年度進修、密集充電。回來用功,是為了提昇自己的品質;回到日常,是為了一點一滴建設人間淨土。

修訂儀軌
回歸佛陀化世本懷

水陸法會歷經1500多年的演變,部分揉雜了道教、密教與民間信仰的痕跡,如焚燒紙製牌位、紙紮祀品等,有違全球關注的環保議題。為了釐清傳統儀軌中不符合法義與時宜的部份,2007年,法鼓山廣邀學者專家,舉辦「佛學研究與佛教修行學術研討會」;2008年,聖嚴法師指示儀軌修訂五大原則,並成立水陸儀軌修訂小組,積極向教界、學術界以及各方大德請益。

2009年,更舉辦「法鼓山水陸法會論壇」等,以嚴謹的學術研究和紮實的教理基礎,考據經典、審慎斟酌、修訂儀軌,比如,將傳統偏向道教「赦書」罪狀的儀文,改為祈求地藏菩薩慈悲願力加持的「乞攝法儀」, 讓水陸法會儀軌回歸佛陀救度眾生的本懷,開顯漢傳佛法利人利己的大悲願心。

2008年2月19日,聖嚴法師指示儀軌修訂五大原則

一‧以漢文化為基礎,符合漢民族的時代背景

二‧以宗教信仰為前提,注重合理的科技趨勢

三‧以心靈環保為核心,導入莊嚴誠懇的禮儀環保

四‧修訂完成,必須取得台灣及大陸教界的認同

五‧以正信佛教為依歸,詳加斟酌儒家思想的用詞

主題影片
每一屆
都是下一屆更好的磐石歷屆沿革
  • 籌備期2004-2006年
  • 2004年3月29日

    聖嚴法師指示籌辦水陸法會,必須具有開創性、前瞻性,而且是一場21世紀的現代化法會

    2004-2006年

    積極蒐集水陸法會相關文獻與資料

  • 2005年10月21日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舉行開山大典,以「大悲心起」為開山主軸,也是大悲心水陸法會的命名意涵

  • 2006年

    以長達八個月的時間,至各個道場水陸法會觀摩學習

  • 開創期2007-2009年
  • 2007年2月13日

    水陸法會正式命名為「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強調「開啟自性大悲,祈願眾生離苦」的大悲精神

    2007年3月1日

    第一屆「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籌備大會,正式成立

  • 2007年8月10日起

    至各分院舉辦六十餘場說明會,為信眾說明將取消焚燒紙馬、紙人、牌位等傳統水陸不合時宜的作法,讓法會回歸佛法經典教義以及心靈環保的理念

  • 2007年11月10日

    舉辦「佛學研究與佛教修行學術研討會」,因應水陸儀軌修訂以「佛學研究與水陸法會專題」,邀集學者專家深入探究

  • 2007年
    第一屆----漢傳佛教史上首次不燒化的水陸法會
    • 以「數位牌位」取代傳統水陸大量燒化紙製牌位等方式
    • 壇場場佈採用國立故宮博物院授權複製的明清時期水陸畫,以及日本稻垣久雄教授授權複製的〈淨土三經經變圖〉為主
    • 送聖法儀,首度結合數位動畫影片,協助大眾觀想
    • 各壇安排法師說法
    • 監香法師帶領大眾收攝身心,將禪修元素帶入法會之中
  • 2008年2月19日

    法鼓山僧團成立《大悲心水陸儀軌》修訂小組。聖嚴法師於第一次儀軌修訂會議,指示水陸儀軌修訂五大方向

    2008年

    為僧眾及信眾,分別開辦法會佛事相關的培訓課程

  • 2008年
    第二屆----符合時代趨勢,調整總壇佛事作息
    • 總壇佛事調整:
      1. 由五日延長為七日
      2. 第一天禮拜《慈悲三昧水懺》
      3. 以地藏懺法會取代非佛法教義的告赦儀軌
      4. 新增總壇概說,為大眾解說水陸儀軌意涵
    • 確認十壇共修壇別
    • 壇場場佈著重佛事與佛堂的相應,強化禪悅境教功能
  • 2009年 1月11日

    《大悲心水陸儀軌》修訂完成。聖嚴法師在序中指出,期盼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法鼓山舉辦「大悲心水陸法會」的作法,具有革新的意義,也是對社會大眾重新的教育,研究出來的修訂成果,也要與其他道場分享

  • 2009年6月至8月

    舉辦十二場「大悲心水陸法會講座」,包括總說、總壇、萬行壇以及各壇,由僧團法師主講各壇修行法義

    2009年9月至11月

    義工講師群,至各分院舉辦200多場說明會,協助大眾認識大悲心水陸法會

  • 2009年 11月21日

    舉辦「法鼓山水陸法會學術論壇」,以學術論壇探究水陸法會的修行意涵

  • 2009年
    第三屆----水陸儀軌修訂完成/開辦網路共修
    • 使用全新修訂完成的《大悲心水陸儀軌》
    • 開辦線上音訊共修
    • 至各分院舉辦水陸講座
    • 為義工增設萬行壇,義工所在處,處處是壇場
    • 分壇法會圓滿日下午,增設出坡禪
    • 大壇場佈啟用劉建志繪製的水陸畫
  • 發展期2010-2016年
  • 2010年
    第四屆----啟用電子經書及水陸專屬官網
    • 開放十壇音訊直播共修,實現家家是道場、處處成淨土
    • 啟用線上電子經書
    • 大悲心水陸法會官網啟用
    • 出版《大悲心修行自知錄》手冊
    • 首度規劃〈水陸季〉特展
  • 2011年
    第五屆----全面開放網路直播
    • 全面開放網路視訊直播,約44萬餘人參與共修
    • 成立網路助理監香團隊
    • 依據經典法義進行場佈,如藥師壇呈現東方琉璃淨土楞嚴壇呈現觀世音菩薩聽聞海潮音證悟的情境
  • 2012年
    第六屆----開放分處共修
    • 推廣全球分處共修,除臺灣外,涵括北美、東南亞、日、韓、澳洲等地
    • 為因應海外時差,以法會現場錄影傳輸全球各分院,落實共修零時差
    • 瑜伽焰口法會調整為三場,並增加二場《瑜伽焰口經》說法及施食
    • 增加華嚴壇法師說法
  • 2013年
    第七屆----以「雲端祈福」修持慈悲觀
    • 推出「雲端祈福」,體現「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祈福筆數近80萬筆
    • 擴大舉辦全球分處共修
  • 2014年
    第八屆----採用數位行政系統
    • 首度採用QR code報到系統
    • 瑜伽焰口法會贊普區場佈,以劉建志繪製的《瑜伽集要救阿難陀羅尼焰口軌儀經》經變圖呈現
    • 調整總壇天香几、藥師壇、地藏壇、淨土壇、功德堂等場佈
  • 2015年10月24日

    方丈和尚果東法師、果品法師、常綽法師、果慨法師等,參與江蘇無錫靈山「第四屆世界佛教論壇」,果慨法師分享「雲端祈福的概念與經驗分享」

  • 2015年
    第九屆----修改焰口召請文
    • 修改〈瑜伽焰口儀軌〉召請文,讓參與法會的信眾,都能共同禮請歷代祖先、六道怨親等,前來聽經聞法、同霑法益
  • 2016年
    第十屆----延伸壇場至法鼓文理學院
    • 地藏壇、華嚴壇規劃於法鼓文理學院舉辦
  • 2016年12月22日

    常智法師與果慨法師參與韓國「第九屆佛教儀禮文化國際論壇」,以「法鼓山大悲心水陸法會之傳承與創新」為題,分享法鼓山籌辦水陸法會的傳承與創新

  • 推廣期2017-至今
  • 2017年12月13日

    參與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主辦的「人間佛教發展研討會」,果慨法師以「網路共修無國界,多元弘法世界觀」,分享法鼓山網路共修經驗

  • 2017年
    第十一屆----於法華書苑設置法華壇
    • 因應儀軌需求,法華壇遷往法華鐘樓旁的「法華書苑」舉辦
    • 修改二十席送聖動畫
    • 首度推出年度主題影片「我在哪裡,哪裡就是淨土」
  • 2018年10月30日

    果慨法師於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以「從雲端祈福實踐心靈環保」為題,分享法鼓山數位牌位經驗

  • 2018年
    第十二屆----重新製作送聖動畫場景
    • 以畫作風格重新設計二十席送聖動畫場景,並調整下堂接引方式
    • 年度主題影片:「您我心清淨,處處是淨土」
  • 2019年2月至5月

    相隔十年,第二次由僧團法師組成「大悲心水陸講座」講師群,為大眾解說各壇的修行法門

  • 2019年
    第十三屆----華嚴壇於曹源書苑啟用
    • 華嚴壇首度於「曹源書苑」啟用
    • 年度主題影片:「種善根,結善緣;有我的地方,就有淨土」
  • 2020年
    第十四屆----啟用水陸專屬數位經書
    • 由義工組成數位經書團隊,製作「大悲心水陸法會」專屬數位經書
    • 全新製作「大悲心水陸法會官網」
    • 年度主題影片採用動畫製作:「心安,一切安;心淨,淨土近」